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中秋水岸行~~淡水到三重

   這些臨河邊的高腳屋是在淡水捷運出口旁的河仔溝上,也是電影「冏男孩」的拍攝場景。

我對台北市的母親河──淡水河的印象是什麼呢?說實在的,對從小就住在台北靠河邊的水源路眷村的我來說,是一種很複雜又奇怪的感覺。記得那時的家隔著一個不算高的土堤和河水相隔,所以每每颱風來襲時,我總有河水蓋過土堤淹進家裡,或是颱風過後人們爬上土堤觀看河水上漲到哪裡的記憶,不像現在,河堤高築,人們看不到河也不怕河水氾濫;又或者是曾和友伴到中正橋下的河畔烤肉釣魚;也或者是和兒時的鄰居到河邊的樹林地裡去探險,甚至是跟媽媽去那時三不管的河床地上種菜;最誇張的經驗是有個小學同學的父親還在河邊養鴨,我就曾在那個有點髒臭的河水上,躺在小船裡看過滿天的星星。後來我才知道我認識的這條河是新店溪,是淡水河的支流,如果想要看淡水河,得到大稻埕或是淡水才會看得到,然而這是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其實我對這條河的認識還是很朦朧。

                                         為淡水居民新設立的漁港。

今天早上,有幸參加一場從淡水到三重水岸線的活動,聽導覽老師從早期大陸移民渡海來台到淡水上岸,蓋媽祖廟〈福佑宮〉庇祐,設登高樓〈燈塔〉指引方向說起;到外國人要求淡水設港,因而有洋行、關稅司、教堂等建築;到50年代因葛樂禮颱風台北大淹水,炸掉了認為造成水患的海潮阻擋岩石後,建造了一條通往八里的關渡大橋;到河岸兩旁觀水高樓矗立;到淡水河整治船過時河裡魚群會躍起的現象;到現在河濱腳踏車道設立、親水設施更加便利等等;再加上搭船行駛水中,放眼望去大河兩岸的景象,無不歷歷在目,霎時過往對河川的認識,彷彿有了更立體的觀看。

        即將在淡水捷運站邊開放的嘉士洋行,又稱「殼牌倉庫」,看起來像是一張哭臉!

              關渡橋旁高樓林立,是不是雜亂了些? 有沒有美景法規可以規範一下呢?

                        高樓雖然可以眺望河景,但是聳立在美麗的山頭,
                        是不是很「殺風景」?據說是來自上海的投資建設。

                                          社子島和垃圾煙囪。

                         士林通往三重的大橋,是一種斜張橋的建築方式。

                                      高築的河堤,需要有心的整理和美化。

                                     新建好的三重碼頭,希望有更多的利用。

在靠近三重忠孝橋邊的碼頭上岸後,我們來到空軍三重一村參觀,對於曾在眷村長大,歷經社會對眷村不同觀感的我來說,看到這樣的眷村被保留下來,不免帶著許多的感觸。對避難到此的我的長輩來說,這裡只是「暫居」,所以它們被蓋的很簡陋,然而對出生在這裡的我來說,這裡是「家」,是一種「鄉愁」,而對我的孩子來說,它們是一種「過往」,是一種無法理解的「左鄰右舍」的型式。當孩子問起我以前的家是不是像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時,我笑笑跟他們說這些是空軍高階軍官的眷村,不是獨戶就是樓房,我住的眷村是一排黑瓦連結的一樓平房,外面沒有用竹籬笆圍起來,等到眷村裡的小孩漸漸多起來時才再加蓋成兩層樓的連屋。

                            空軍三重一村,目前多為空屋,部分開放為文創市集。

這次的行程是一趟短短的水岸探訪,只是一瞥淡水河下游的身影,希望還有機會上溯河源,一窺淡水河的全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