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Every Child Is Special and Different ~~《心中的小星星》與《謝謝您,福柯老師》

王爾德說:「每個小孩都有不同的天賦。」
會再重看《心中的小星星》這部影片,是因為日前聽影評人聞天祥介紹寶萊塢的3K天王──沙魯克罕、阿米爾罕和沙曼罕時,發現這部片子是由阿米爾罕〈Aamir Khan〉自導自演。據聞天祥分析,一般印度寶萊塢的片長多為3小時,分上、下場放映,中場有休息時間,因此片子前半部多在敘述事情發生的原因,下半場則是事情的轉折和結果;其中穿插的歌舞,也和好萊塢的歌舞片有所不同,每部片子裡有68首歌曲,不是說明劇情就是描寫故事主角的心理狀態。這些精采、別有一番異國風情的歌舞,不僅很有看頭,讓片長3小時的片子看起來不致累人外,而且還很賞心悅目,會吸引人一路不停的看下去。


《心中的小星星》一開始在敘述主角小男孩伊翔的家庭,他有一個功課優異的哥哥,一個忙著家務、關心他學業的母親和一個汲汲於事業的父親,然而他們都只重視外在的學習成績和比賽的輸贏,卻沒注意到伊翔在學習上發生了困難;甚至老師都沒聽懂伊翔說出了「字會在眼前跳舞」的困境,還一直將他的難處推向學習態度不佳、不用功、不專心、愛搗亂、愛鬧事等等,因此常常罰他站在教室外,讓他得空可以翹課到校外溜搭,變成問題學生,最後被學校留級,他的父母因為覺得沒面子,只有將他送到既遙遠又嚴厲的寄宿學校。
在那個沒有父母關心、沒有親情溫暖的學校裡,伊翔變得很自卑,不願意學習,也不願意說話,幸好班上來了一位活潑、有愛心的美術老師尼康,發現了他的退縮和不快樂,於是到他家作拜訪,才看到伊翔經常把字母寫反,而且沒辦法將字寫在同一條框線中,同時他也看出伊翔充滿鮮豔色彩的藝術天分和具有奇思幻想的創造能力。為了建立伊翔的自信心,尼康特別在班上舉了許多識字困難、寫反字或弄不懂字母、數字的名人鼓勵他,例如愛因斯坦、達文西、愛迪生、畢卡索、迪士尼、阿嘉莎‧克莉絲汀等人就是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所以他們才能跳脫框架思考,才能想法特別,由於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他們,因此他們常常覺得是在和世界對抗,但是一旦他們成功了,他們的成就會讓人驚奇。
尼康也特別要學校先不要求伊翔寫字工整和拼字正確,只給他口試,並且在下課後,進一步輔導伊翔學習認字和讀字。尼康先在沙地裡讓伊翔學寫字母和練習發音,然後才在伊翔的手肘上寫字母並要他說出來,接著提供色筆和粘土讓他玩字母,再來是讓他學拼字、聽寫單字、錄音跟讀故事,到最後讓他自己拼讀故事文本和作句子聽寫;至於寫字,他先從大框框讓伊翔練習寫數字「8」,接著再把框框縮小練習,到最後縮小在一個小框格內;關於數學,他讓伊翔用玩跳格子的方式來學習加減法,透過尼康循序漸進的教導,伊翔慢慢的找回了信心,也找回了學習的動力。為什麼尼康可以了解伊翔的學習困難呢?原來他也曾是個有讀寫障礙的人,幸遇的是,他也碰到了改變他一生的恩師。



這個“老師為學習障礙的孩子打開一扇窗”的故事,不禁讓我想起童書作家Patricia Polacco以自己童年經驗寫成的圖畫書《Thank you, Mr. Falker》〈中文版《謝謝您,福老師》〉。多年後再重新細讀Polacco的文字,腦海裡浮現著一幕幕《心中的小星星》的畫面,不僅讓沒有學習困擾的我更能設身處地的了解學障兒的痛苦,體會到有識字障礙的人會把字看成龍飛鳳舞的樣子,也更能領悟福老師是如何讓Polacco脫離識字的困境,最後成為駕馭文字的高手,變成作家。
在《心中的小星星》影片裡,還有一段對話也很讓人感動,那是尼老師為了讓伊翔的父親明白擁抱孩子、關心孩子有多重要時,曾要他上網去查所羅門群島的原住民是怎麼砍樹的。原來那裡的原住民並不是拿工具去砍樹,而是聚集在樹木的周圍,大聲咒罵那棵樹,過了幾天,那棵樹就自然孤單的枯死了。此外,這部影片裡的歌詞也富含許多詩意。
「看著他們像新鮮的露珠,凝聚在棕櫚葉上,是天上的禮物,
伸展手腳,滑移幾步,像細緻的珍珠,笑著閃爍光芒,
千萬別遺失這些,落入凡塵的星辰。
像冬日的陽光,金光灑滿庭院,驅散我們心中的黑暗,溫暖了我們的心房,
千萬別遺失這些,落入凡塵的星辰。
像困在眼皮裡的睡眠,裝滿了香甜的美夢,天使在夢中出現,像彩色的噴泉,
像花間的蝴蝶,像無私奉獻的愛,他們是希望的波濤,
他們是夢的黎明,與永恆的喜悅,千萬別遺失這些,落入凡塵的星辰。
在夜晚懷抱的漆黑中,他們像火焰驅散了陰暗,他們像蘭花香氣般撲鼻,
像色彩繽紛的萬花筒,像迎著陽光綻放的花,像靜謐樹叢中傳來的笛聲,
他們是清新的空氣,生命節奏的音樂,千萬別遺失這些,落入凡塵的星辰。
像週遭顫動的生命,像決心綻開的花苞,像季節的微風,掌握在你的心中,
他們是長輩的祝福,千萬別遺失這些,落入凡塵的星辰。
有時如長者般睿智,有時又像悠閒的小溪,或成串的天真問題,
像畫破寧靜的笑聲,微笑照亮了臉龐,他們像天使的光,照在幸運兒的身上,
像月光在湖面上跳舞,像人群中熟悉的肩膀,像潺潺溪流穿梭林間,
像正午小睡的片刻,像輕柔的愛的撫觸,像你耳邊繚繞的樂音,像輕飄而下的細雨……」
透過不同方式的「觀看」問題,除了引領我作深入的思考外,也更加明白別人是怎麼看待世界。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2011純原樣原住民文化節──100.9.30~100.12.04


                                              日本畫家鹽月桃甫1940的油畫《沙韻之鐘》。

月亮在我窗前徜徉,透進了愛的光芒,我低頭靜靜地想一想,猜不透你心腸,就像今晚月亮一樣,忽明忽暗又忽亮,啊──啊──到底是愛?還是心慌?啊──啊──月光。
這首輕柔的《月光小夜曲》前身,其實是二戰時日本人拍的電影《沙韻之鐘》的主題曲,採用的是進行曲形式。
即將在十一月下旬上映的電影《不一樣的月光》,則是用原住民的觀點來探討這一段關於泰雅族少女「沙韻」的傳說。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IT_-Q_Xo


最近深深覺得和原住民相關的議題很有緣,倒不是因為電影《賽德克‧巴萊》上映的緣故,而是起源自八月間,偶然在電視上看到蔡詩萍訪問林克孝談他在南澳的找路之旅,雖然不久之後聽到林克孝在山上出事,讓人深表惋惜,不過我卻從他的書裡看到他探訪山林的初衷,也喚起我大學時曾造訪過南澳武塔和一段與泰雅族同學友好的記憶。
在我的印象中,當年有些話題是泰雅族老一輩人的禁忌,因此有關「沙韻之鐘」的傳聞,幾乎是避而不談,幸好從林先生的書裡,還原了原來的歷史,不僅讓我們知道泰雅少女沙韻只是奉命幫老師運送行李,並不像日本人拍的片子那樣有師生情愫,同時還知道沙韻其實並沒有被大水淹死,反而是在被人救起後有種有家歸不得的悲哀,一來是因沙韻之鐘》的電影將她渲染成了愛國英雄,再來是白色恐怖時期,她的復活恐怕會遭到禍害,因此她終身埋名在山裡到老。


在這本書裡,我還看到一個人名──鹿野忠雄,因為不久之後,我在台師大看到「鹿野忠雄紀錄片」的首映會,並且還聽到登山專家楊南郡介紹他。


鹿野忠雄的登山裝一貫是穿卡其服、戴非洲狩獵圓帽、背登山包和打綁腿,原來就讀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即今天的台師大〉,因為經常翹課登山探查而被留級,甚至差點被退學,幸好經過校長三澤糾力保,說這樣求學的學生才是我們要敎的學生,再加上他提出的台灣昆蟲學、動物學、地理學和原住民等報告,正是當時的需要才讓他畢業。後來看了影片,才知道他是在聽說台灣有特殊的昆蟲而來台灣讀書,上課時看到有昆蟲飛過教室,他還會跳窗追出去,也因此常常流連台灣山裡作觀察,進而認識各地的原住民,甚至是第一個參與蘭嶼達悟族拼板舟下水的「外人」。雖然之後他返回日本讀東京帝國大學,但是他還是會常來台灣作調查,更進一步的發現雪山有冰河遺跡,成為第一個提出台灣曾有冰河地形的第一人,可惜他最後是在婆羅洲作調查時離奇失蹤,得年38歲。《山、雲與蕃人》是我們目前能看到他作品的唯一中譯本,原以為登山日誌就像是一本硬梆梆的報告書,令人難以卒讀,沒想到他的書讀來就像在帶你欣賞山地美景和雲霧變化一般,不僅美不勝收,而且詞句優美。


另外在楊南郡的《與子偕行》一書裡,還可以看到先生和1930年代成為鹿野踏查山林的阿美族助手──托泰‧布典的奇遇。緣由是有部紀錄片需要一位能擔任畫面的原住民鳥占人,但是因原定人選出狀況,劉克襄另外建議他們找陳抵帶試試看,沒想到陳抵帶竟是當年那位青年助手托泰‧布典,意外的補充了1933年鹿野在深山裡的探險事蹟。那時托泰已是一位八十幾歲的老人,回憶起六十年前的往事卻是歷歷在目,他不但說了一段泰雅族出草的往事,還稱讚鹿野忠雄是他見過最善良的人,因為鹿野常說:「動物的生命也是很珍貴的,我們為了要研究,不得不殺生,但是射殺前要注意,每種動物最多不要超過二隻。」


在南村落主辦的「原住民文化節」裡,有兩場紀錄片的討論,一場是以夏曼‧藍波安為主述的《野性蘭嶼》,記錄了達悟〈雅美〉族人的打魚、造船和建屋,都是一步步循著部落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看完影片後,藍波安也分享他30多歲重回部落的心聲和寫作點滴,他說當他剛回部落時,他沒辦法去潛水捕魚,在練習好久之後,小時候就會的技藝才慢慢被找回來,另外他談到當年拒絕保送上師大的原因是覺得自己有語文障礙,他沒辦法看懂文言文,因為浮現在他腦子裡的只有「海」;而在受教的過程中,每當看到民族英雄像鄭成功之類的人時,都會讓他覺得無法想像,因為在他的文化裡沒有這些人,並不認識他們,而這些話語都不禁讓我想起「後殖民」這個詞彙。


另一場是《誰在那邊唱歌》,記錄了以原住民為主的「圖騰樂團」從組團到有人提出退團的經過。導演龍南‧以撒克‧凡亞思是一個成長在都市的阿美族青年,原來的名字叫陳龍南,因為女兒的出生,才跟著女兒變更回原住民的姓氏,從小就跟著父母在都市的建築工地裡生活,因此沒有部落的生活經驗,和藍波安可以形成一種原住民的對比。他曾接受教育部的公費到國外進修電影,由於是圖騰樂團的粉絲,所以從2003年開始記錄這個為貢寮海洋音樂祭而成立的搖滾樂團,3年〈2005年〉後他們終於拿下音樂祭的大賞,同時也面臨了解散的命運,龍南說他拍這部紀錄片除了記錄年輕人組團的夢想外,也想省思當代的原住民是在唱什麼歌?是原來自己的歌還是外來的歌?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窮得只剩下錢

人生就像在畫一個圓,圓裡有喜怒哀樂、悲歡情仇、生離死別、人情冷暖、貧富貴賤、聰明騃癡、幸福災難……,但是如果圓裡沒有別的,只剩下錢財萬貫,這樣的人生還會圓滿嗎?每當和朋友談起《窮得只剩下錢》這個名字時,很多人都以為我是在講這本書。


其實我說的是一部印度電影。「我曾聽說赤貧之人也有最富足者,我對這種看法嗤之以鼻,直到我遇見阿默。」這是電影一開始,一個滿臉鬍渣、衣衫襤褸骯髒的老人坐在嘟嘟車上的陳述。他不僅頤指氣使的跟司機阿默指引方向,下車時還責怪阿默走錯路,不願付他車錢〈其實是老人自己說錯地方〉,但是阿默和別的司機不一樣,不但和顏悅色對待他,途中給他喉糖止咳,行車也是照錶收費,最後還堅持不收老人多付的3盧比。


阿默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小人物,每天奮力在新德里穿梭求生,儘管他知道嘟嘟車終有不敵計程車或地鐵的一天,仍然盡力滿足顧客需求,甚至為乘客普嘉追回被偷的皮包,不過卻看到那名偷皮包的小女孩被車撞倒,肇事者逃逸無踪的景象。為了籌措這名孤苦無依的小女孩龐大手術費,他拼命工作,雖然曾試圖向每日接送的小孩父親借錢,但是沒有結果,最後他在所不惜的典當了唯一的生財工具去救人。就是因為這樣的良善,讓那個無理要求的老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溫暖,於是老人修改了遺囑,把遺產留給了他。當阿默最後被老人的法定女律師找到,要他簽收遺囑時,正是他和顧客普嘉〈現已成為他的女友〉約定接她上班的時間,雖然他看到了遺囑,知道自己在一個月前的夜晚載了那名富翁,將因此得到3億元遺產,可以為現在的自己脫「貧」脫「窮」,但是一向守信守時的他,並不想被這筆天外飛來的錢財困住,所以他選擇了離開,看似傻子的行為,無形中卻為自己換來了自由自在和幸福。
這部片長2小時的電影,雖然不像動作片刺激的令人瞠目結舌,忘卻時間,但是不疾不徐的節奏和異國風情的畫面安排,卻將幾條看似不相關聯的線,因為人物間彼此的碰撞而連結起來。例如那位女律師萬萬沒想到她尋找許久未果的司機阿默,竟然是天天接送她兒子上下學的人;普嘉每天努力賺錢存錢,原是想為自己儲存嫁妝,沒想到卻幫阿默弄到了一部車,解決自己需要司機運貨的問題,同時也成就自己的婚姻;老人的朋友受到利益誘惑,一開始並沒有將找到阿默的事告訴女律師,沒想到和阿默認識後卻被他的善良感動,準備說出實情時卻遭到老人的兒子殺害;老人的兒子雖然在律師事務所和阿默擦肩而過,眼看就要「幸運」〈?〉降臨取得遺產,但是女律師卻接到警察的電話告知朋友被殺一事。種種的劇情發展,冥冥之中似乎有著「天意」的安排,一如片尾老人所說:「我承認我此生某些不當的決定,將使我的孩子永遠受累……我試著修正錯誤,彌補過失,或許我該氣阿默的無知,不過說實話,他連3盧比都不收,我真無法想像他拿到3億會怎樣?」
「貧窮」和「富有」基本上是一種對立關係,但是有錢就一定表示富有,擁有幸福和快樂嗎?難道貧窮的人就不會有嗎?如果窮得只剩下錢,一輩子被錢束縛,那才真是人生中一大諷刺。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詩情畫意隨我行攝影展──100.9.17~100.10.06


這次在台北仁愛路恆昶藝廊展出的攝影展,是張繼福老師帶領學生到各地拍攝的成果,由於是由各人自選主題,提供約5張的照片展現攝影裡不同的情意和意境,因此老師特別選用「詩情畫意隨我行」的標題來涵蓋這次展出的100幅作品。

             這是花蓮富里的花田,透過一扇窗的觀看,張老師說還要加上射進窗內的陽光,
             這張照片才會有意境。

這位年近80,從事攝影40多年,身體看起來很硬朗的老師說:「我是在一次人生大病後,開始學攝影,因為我覺得需要鍛鍊自己的身體,而花蓮的好山好水正是戶外攝影最佳的題材,不僅可以讓我拍照,也提供我親近和健身的機會。」
老師年少時就在花蓮居住,一直到成家立業,到學習攝影與教學,到職場退休,到目前開設人人照相館,成立人人攝影學會,可以說大半人生都在花蓮度過。從他早期拍攝的黑白照片裡,可以看到花蓮昔日的風光,和今日數位彩色沖印的照片對照,花蓮的風景著實變化很多,不知道該說是人為的建設?還是人為的破壞?
老師早期的黑白照片都是自己在暗房裡沖洗,因此可以選取適當的畫面作裁切、縮放、修圖去背〈景〉或是拼併照片。因為那時和攝影大師郎靜山有交誼,所以他就跟著那一派的攝影家在照片上面題詩,還為此閱讀不少古籍經典,學會作詩寫詞,彌補了早年因戰爭失學的遺憾。後來彩色照片興起,由於花蓮沒辦法沖洗太大尺寸的照片,他的照片得送到台北來沖洗,不過他會先沖洗小照片試看,再框出他要的選景和標註出照片沖洗的亮度。不知道這樣的「常練」,是不是讓他現今擁有看到一個景物時,馬上就有作詩的畫面,也知道鏡頭要放在哪個位置才能框出好構圖,以及要用多少的光圈和快門才能拍出好作品的能力?

                   這是今年初花蓮壽豐的花博展,前方的鈴鐺是掛在一個舊火車頭上,
                   張老師看過一眼後就有詩意在心頭,當下就知道要如何取景。

老師帶過許多救國團的學員、花師的學生、花蓮攝影學會的會員到各地拍照,甚至也有其他縣市的人員,可以說桃李滿天下,走在花蓮的路上,有一大半的人都認識他。為了讓學生更加進步,老師在每週帶團外出拍照、照片沖印出來後,都會和學生討論作品,但是卻常常聽到學生跟他反映:怎麼老師一起拍攝同一個地點,甚至聽了老師告知的角度、速度和光圈,為什麼拍出來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呢?老師只有笑笑跟他們說那就只好多拍、多看和多練習咯!

 
張老師也會帶學生參觀其他攝影展並做解說,這是之前帶學生到台北看攝影家學會的展出,
張老師在提供參展的照片前和學生合影。

這次的展覽中有一位9歲小朋友的作品,老師說那是孩子和父母一起前往淡水拍的照片,孩子很喜歡那個紅屋頂,因為她覺得看起像魚鱗,於是老師就保留了孩子看到的視角樣貌。在佛光山拍的那組照片裡,有張觀音背後有光環的照片,原本底部是黑色,觀音是金色,因為覺得無法顯現觀音的溫柔慈悲,所以他就建議學生改洗黑白照來呈現觀音救人救世的面貌。另外有兩組鳥類的照片,可以看出拍鳥的不易,一組是有樹林作背景的照片,那是一位慈濟人在八八風災後救起的鳥兒,因為有養育的恩情,所以鳥兒和人很親近,拍照可以很自然就用傻瓜相機完成,甚至拍鳥兒飛離時不捨的神情都很動人;另一組拍的鳥則是在住家山邊,為了拍到鳥,拍攝者曾用食物誘食,埋伏偽裝,再用大砲型長鏡頭捕捉才完成,不過為了照片聚焦耐看,老師把其中兩張作了去背處理,讓一張背景成白色,另一張則用淡藍色處理。還有一組照片看起來很抽象,老師說那是在天將暗黑時,太陽光線照在水面上拍出來的效果,這種現象住在都市的人很難體會,只有在花蓮海邊〈七星潭〉才會拍得到;另一張像是高空浮雲的照片,其實是雪下在山坡地上,除了白雪外,有些變成黑色暗影,經過老師的玄想,將照片旋轉後,變成像是高空浮雲的樣子,而黑暗的地方就像有個「人影」坐在山頭一般。在這次的展出裡,老師不僅和學生討論畫面的構成,還協助沖印〈因為他知道學生拍照時的光線〉,修圖去掉雜亂的背景,甚至為他們的作品題上詩詞〈因為他了解學生當時拍照的意念〉,看得出來老師愛護提攜學生的心情。
老師說現在的數位攝影發達,常常讓人在彈指間就可以完成一張照片,甚至在電腦裡就可以為自己的照片動手腳作合成,看起來好像自己的技術很高超,其實都不是真功夫,畢竟那都是事後作出來的,他說攝影是要用自己的眼光,好好的觀看,完成拍攝,有時它也需要有想像的空間。
          這是在佛光山的5樓拍攝到的畫面,因為沒有電梯,一名殘障人士得手扶著欄干
          一個階梯一個階梯的攀扶而上,留下輔助器在樓梯下方。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中秋水岸行~~淡水到三重

   這些臨河邊的高腳屋是在淡水捷運出口旁的河仔溝上,也是電影「冏男孩」的拍攝場景。

我對台北市的母親河──淡水河的印象是什麼呢?說實在的,對從小就住在台北靠河邊的水源路眷村的我來說,是一種很複雜又奇怪的感覺。記得那時的家隔著一個不算高的土堤和河水相隔,所以每每颱風來襲時,我總有河水蓋過土堤淹進家裡,或是颱風過後人們爬上土堤觀看河水上漲到哪裡的記憶,不像現在,河堤高築,人們看不到河也不怕河水氾濫;又或者是曾和友伴到中正橋下的河畔烤肉釣魚;也或者是和兒時的鄰居到河邊的樹林地裡去探險,甚至是跟媽媽去那時三不管的河床地上種菜;最誇張的經驗是有個小學同學的父親還在河邊養鴨,我就曾在那個有點髒臭的河水上,躺在小船裡看過滿天的星星。後來我才知道我認識的這條河是新店溪,是淡水河的支流,如果想要看淡水河,得到大稻埕或是淡水才會看得到,然而這是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其實我對這條河的認識還是很朦朧。

                                         為淡水居民新設立的漁港。

今天早上,有幸參加一場從淡水到三重水岸線的活動,聽導覽老師從早期大陸移民渡海來台到淡水上岸,蓋媽祖廟〈福佑宮〉庇祐,設登高樓〈燈塔〉指引方向說起;到外國人要求淡水設港,因而有洋行、關稅司、教堂等建築;到50年代因葛樂禮颱風台北大淹水,炸掉了認為造成水患的海潮阻擋岩石後,建造了一條通往八里的關渡大橋;到河岸兩旁觀水高樓矗立;到淡水河整治船過時河裡魚群會躍起的現象;到現在河濱腳踏車道設立、親水設施更加便利等等;再加上搭船行駛水中,放眼望去大河兩岸的景象,無不歷歷在目,霎時過往對河川的認識,彷彿有了更立體的觀看。

        即將在淡水捷運站邊開放的嘉士洋行,又稱「殼牌倉庫」,看起來像是一張哭臉!

              關渡橋旁高樓林立,是不是雜亂了些? 有沒有美景法規可以規範一下呢?

                        高樓雖然可以眺望河景,但是聳立在美麗的山頭,
                        是不是很「殺風景」?據說是來自上海的投資建設。

                                          社子島和垃圾煙囪。

                         士林通往三重的大橋,是一種斜張橋的建築方式。

                                      高築的河堤,需要有心的整理和美化。

                                     新建好的三重碼頭,希望有更多的利用。

在靠近三重忠孝橋邊的碼頭上岸後,我們來到空軍三重一村參觀,對於曾在眷村長大,歷經社會對眷村不同觀感的我來說,看到這樣的眷村被保留下來,不免帶著許多的感觸。對避難到此的我的長輩來說,這裡只是「暫居」,所以它們被蓋的很簡陋,然而對出生在這裡的我來說,這裡是「家」,是一種「鄉愁」,而對我的孩子來說,它們是一種「過往」,是一種無法理解的「左鄰右舍」的型式。當孩子問起我以前的家是不是像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時,我笑笑跟他們說這些是空軍高階軍官的眷村,不是獨戶就是樓房,我住的眷村是一排黑瓦連結的一樓平房,外面沒有用竹籬笆圍起來,等到眷村裡的小孩漸漸多起來時才再加蓋成兩層樓的連屋。

                            空軍三重一村,目前多為空屋,部分開放為文創市集。

這次的行程是一趟短短的水岸探訪,只是一瞥淡水河下游的身影,希望還有機會上溯河源,一窺淡水河的全貌。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看人生中的50



今年欣逢建國100年,沒想到自己的人生也在今天不知不覺中倏忽地面對了50歲。晚上和孩子聚餐後,和他們談起自己的上一代,也就是我的父母,在年少時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成年後汲汲成家立業,辛苦養育子女,在我父母的觀念中,「養兒防老」無非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在我們這一代,很自然、也很拼命的擔負起撫養他們老年的責任。然而,仔細回想這匆匆的50年,時代的變化也真的很大,很不一樣,現在的年輕人如果想憑藉著老實打拼的精神,恐怕也賺不了養育的費用,他們更需要有一些“gamble”的才能,才可能應付瞬息萬變的社會,所以我不寄望他們能「養老」,只希望自己在這濤濤的世代潮流中還保有向上學習的意志。
英文有句話說“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中文翻譯是「滾石不生苔」,也可以是「轉業不生財」,真是一種有趣看待事物兩面的看法。想想自己的人生中也曾擔任過公職,只是年輕的我不喜歡這樣安定、routine的生活,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因此投身當時很夯的兒童美語教學行列中,從外籍老師那裡學到用Phonics(自然拼音法)speaking English without Chinese,而不是傳統音標和文法的教學方式來教學生,也學會作課前Lesson PlanTeaching ScheduleTeaching Materials等,進而到總公司作教案編寫、師資訓練專員,甚至開了自己的補習班,跟著學英語孩子的步伐前進。後來我轉換人生跑道,成了全職媽媽,隨著自己孩子成長的腳步,我也從故事媽媽、幼稚園老師、圖畫書讀書會帶領人、書店店長、編輯、版權、採訪撰稿、翻譯一路走來,不僅嘗試學習新事物,開拓視野,也積累不少豐富的人生經驗。只不過我也真的沒有賺到很多錢,但是我並不後悔,因為我認為唯有憑藉自己不生鏽的腦袋積極向學,才能在現代的社會裡聚集財富,不論是有形還是無形,所以我樂於當一個“rolling stone”,不想被社會淘汰。
今晚我順便到公館逛了一下,除了慰勞自己的生日外,也看看有什麼好玩的事物,剛巧在一家文具店裡發現了彩色的鉛筆芯,正好拿它來「玩」字祝賀自己。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凱迪克大獎下的女性書寫與描述~記「6/20 Caldecott金牌獎圖畫書」討論會

為了鼓勵圖畫書創作者,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在1937年時,特別以19世紀末英國著名圖畫書作家Randolph J. Caldecott的名字設立了「凱迪克獎」,並自1938年起,將前一年在美國出版的圖畫書,評選出金牌一名和銀牌若干作為獎勵。
記得多年前帶讀書會時,為了讓大家了解這一段歷史和得金牌獎的圖畫書,我曾經以每10年作為一個段落來介紹這些書,甚至在介紹完後,會和讀書會的朋友從每10本書中評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一本圖畫書,記得那時我們評選的書還停留在2000年以前,因為2000年後的圖畫書大概只有23本左右。沒想到一眨眼,現在已是2011年,又可以再評選新的10年裡最具代表性的圖畫書了,只是這次我沒再作這樣的事,而是和一批熱愛圖畫書的好友們嘗試另一種挑戰,這次我們選定「女性」議題,來看這些圖畫書是由誰寫作和繪圖,以及書裡的內容是怎樣描述女性。這次我不再只是由自己一人閱讀和講述,而是透過大家各自分攤10本書以及分享來完成這場挑戰,很感謝當天有很多朋友的支持,讓這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討論會圓滿成功。
以下依照出版年代來看這些金牌圖畫書。

       
 
 
 
   19381939
      1
      1
      1
其中女性為主角的書是《Mei Li》,主角的名字就叫作「美麗」,是一本描述中國小女孩過新年的圖畫書。



       
 
 
 
   19401949
      6
      5
      2
女性為主角的書有《Many Moons(公主的月亮),用諷刺的手法來陳述公主其實想要的不是又大又圓的月亮;《Prayer for a Child(小孩的禱告) 是一篇小女孩的祈禱文。
另外有趣的發現是作、繪者當中有3對是夫妻檔,而且女性繪者有增多的趨勢。

       
 
 
 
   19501959
      4
      3
      4
女性為主角的書有《The Egg Tree》,是一位小女孩發現奶奶彩繪復活節彩蛋的故事;《Madeline's Rescue》說的是調皮的Madeline獲救的故事;《Cinderella》說的是我們熟知的灰姑娘故事;《Time of Wonder(夏日海灣)裡雖然沒說是女孩去小島渡假的故事,但是畫面上很明顯是兩姊妹的經歷。

       
 
 
 
   19601969
      8
      4
      3
這個時期似乎是女性書寫的高峰期。
女性為主角的書有《Nine Days to Christmas》說的是墨西哥小女孩過耶誕節的故事;《Baboushka and the Three Kings》是由一首歌而來,說的是一位老婦人沒來得及跟上東方三聖去朝聖的故事;《Sam, Bangs & Moonshine(珊珊的月光) 細讀故事的文字後,會發現和月光一點關係也沒有,它說的是一位愛幻想的女孩因為編造的故事而差點害慘了一位相信她胡說八道的男孩。
有趣的發現是《May I Bring a Friend?》,這本書中文字並未提及性別,但是看圖時,主角的模樣卻有點讓人雌雄難辨,可說是一本中性角色出現的開始。

       
 
 
 
   19701979
      5
      5
      3
這時期有2對夫妻檔作、繪者。
女性為主角的書有《The Funny Little Woman(有趣的小婦人),說的是一名喜歡做飯糰的日本小婦人的奇遇記;《Duffy and the Devil》故事類似紡紗小矮人,但是結局卻出人意料;《The Girl Who Loved Wild Horses(野馬之歌)是印第安部落的女孩和野馬之間的故事。
有趣的發現是這些故事多為改寫的傳說故事,並非原創故事。

       
 
 
 
   19801989
      4
      4
      1
這時期有1對夫妻檔的創作者。
勉強算是一本女性為主角的書是《Jumanji(野蠻遊戲),因為是姊弟倆人一起玩遊戲。
另外有趣的書是《Owl Moon(月下看貓頭鷹),因為文字並未提及主角是男是女,圖像上也是雌雄莫辨。

       
 
 
 
   19901999
      4
      3
      3
女性為主角的書有《Lon Po Po: A Red-Riding Hood Story from China(狼婆婆)說的正是中國虎姑婆的故事;《Mirette on the High Wire(天空在腳下)說的是一名小女孩鼓勵了走鋼索的大師貝里尼並且也學會走鋼索的故事;《Rapunzel(風鈴草姑娘)就是長髮姑娘的故事。

       
 
 
 
   20002009
      2
      1
      0
這個時期的女性書寫和描述似乎有些式微。
其中《The Hello, Goodbye Window(哈囉、再見的窗口)一書中並未提及主角是男是女,也可視為是一本中性角色的書。

       
 
 
 
   20102011
      0
      1
      0
2011年的得獎書是夫妻檔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