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躍然紙上的藝術~兼看藤城清治和滝平二郎作品1

台北偶戲館裡目前正展出李煥章的剪紙藝術,這位出身自山東農村的八十六歲老爺爺,由於小時候周遭親人常常會剪紙做屋舍或婚嫁的裝飾,不僅讓他有機會幫忙畫花樣,也讓他學會用巧手剪出一張張活潑生動的圖案。
這是網路上關於他的網頁,http://www.bhes.tpc.edu.tw/~bhesnet5/


在進入展場欣賞時,除了讓人有種好像在看古書上的連環圖畫外,也好像在看熱鬧的年節慶典裝置藝術,原來這次展出的題材有「西遊記」、「紅樓夢」、「八仙傳奇」、「拜年」和「祝壽」等,然而如果仔細看的話,會發現他用的不是紙,而是一種綾布,據那天在會場上碰到的同好告知,用刀刻紙比較容易,若要刻綾布那就比較費工,因為刻工不深的話,會有布面無法掌控和綾線毛邊露出破壞畫面的問題,可見剪紙也是一門要「用力」〈腦力、眼力和手力〉的學問。
                                           










推究剪紙的起源,會發現它和常民的生活文化如婚喪喜慶、祭拜和驅災除怪有關,也因此它的內容會很容易的就從字樣、花鳥草蟲動物、神話傳說或小說戲劇中取材,甚至在運用時,也很容易從外在門廳上的祈福驅邪圖樣,轉換到內在人身上的祝福,例如衣服上的刺繡花樣和鞋面上的繡花圖紋。一般的剪紙型式有陽刻剪紙、陰刻剪紙、對稱剪紙、襯色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和分色剪紙。

紅樓夢 / 陽刻剪紙

賀年 /  陰刻剪紙

孫悟空偷吃仙丹 /  襯色剪紙

八仙之一 /  染色剪紙


在展場的一角,我還發現這樣的投影裝置,像不像是一場光影的演出?其實展場的旁邊就是偶戲館的3個〈布袋戲偶、傀儡戲偶和皮影戲偶〉主要展間,其中皮影戲偶的展間正好和展場相連,對照著李爺爺的剪紙展出也別有一番趣味,畢竟紙影戲也是剪紙藝術的另一種發展形式。紙影戲運用了剪紙技巧,以歷史小說、傳說故事、文學創作為主題,搭配光線變化,將影子投射在布幕上作偶戲演出,不僅給人如夢似幻的唯美想像,也提供早期人們重要的娛樂,只是紙影戲偶容易毀損、保存不易,因而改成動物皮革作偶,演變成了皮影戲。

來自大陸的驢皮製皮影戲偶



經過這場剪紙藝術的洗禮,不僅讓我了解到剪紙題材的選取與文化、文學創作有關,也和藝術的呈現方式相關,似乎也明白了日本的創作者──藤城清治和滝平二郎,為什麼會有光影戲劇的演出和圖畫書的創作,因為傳統藝術需要新思維的注入,不只是以傳統剪紙為基本技巧,還須要融合現代的技術和設備,加以影音化、立體化,才能讓躍然於紙上的剪紙藝術繼續流傳。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手作之樂1──春天的期許


日前聽淑瓊介紹《The Carrot Seed》這本書時,曾提到Harper Collins的童書部主管Ursula Nordstrom給繪者Crockett Johnson畫圖的建議──要確認主角的表情從頭到尾都是展現堅定的信心。基於好奇與重溫舊夢,於是趕緊把書找出來再看,在翻頁之間發現,Johnson不僅把主角看似簡單的種胡蘿蔔動作畫的生動活潑,也把主角不疑不惑的態度和堅定期望的眼神表露無疑,真是好一個編輯,也真是好一個繪者,能夠看到和領會到彼此對書的要求,也才有機會讓這樣一本好書印刷出版。只是很可惜,目前中文版已絕版了,希望這本1944年出版、看似簡單樸素的好書能有捲土重來的機會,畢竟在現代易受眼花撩亂物品干擾的世界中,能擁有用單純的眼神、堅定凝視某種東西,期許它會開花結果的人是很難得的。




看著圖畫裡小孩凝視的眼神,不禁讓我有種神似的感覺。啊!原來是之前我抓住了春天的尾巴,去鶯歌陶博館參加動手醃漬梅子,帶回來裝在透明罐子裡等待脆梅入味時,小孩期待的觀望眼神呀!
                        真幸運,能在陶博館舉辦春梅醃漬10周年時參加活動。

這是陶博館為醃脆梅活動特製的陶甕,每年皆有不同,我不自量力的預約了兩罐,一罐約裝一公斤的梅子。
這是來自水里1000公尺以上的梅子,聽說是昨天採收、今日坐早班車來的,新鮮可期,灑過粗鹽後就要努力來動手搓梅子殺青了,這一盤是一公斤,我有兩盤要處理。

等到鹽巴吃進梅子後,接著就要來敲開它,但是卻又不能敲碎或裂太開,其中的力道也是一門學問呢!
                        裝入甕中後還要再加鹽醃漬約一天,以確保能去除澀味。


一天後我把甕中的梅子倒出來,經過幾次沖洗去除鹽分、瀝乾之後,才把梅子裝入玻璃瓶罐中,加入糖來醃漬一天,接著再把多出來的糖水倒掉後再加入糖醃漬,如此重複2次,直到第3次灑糖後就可以等待成品了。在製作的過程中,還不時看見小孩眼巴巴的望著梅子的眼神,真是有趣極了。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剝皮寮志工記趣2

剝皮寮街區目前區分成3個部份,一個是清朝時期遺留下來的老街及街屋部分,可供展覽和拍戲之用,一個是艋舺展館和面對的中庭空地,空地可作為表演區塊,另一個就是鄉土資源教室用地,包含醫生館和相關剝皮寮資料的展出。這裡原先被規劃為老松國小增建教室的預定地,要不是因為少子化的緣故,老松國小的學童從萬人減至800人左右,這塊長條型的街區恐怕早就淪陷在都更或建商的炒作中,成為高樓大廈或商業大樓肆虐之地,而艋舺漂亮的天際線和帶有古早味的閩南式亭仔腳恐怕也會消失殆盡,想想真要謝謝上天的安排,能讓後來的我們有記憶、回憶、想像和觀看過往的空間。


                                           街屋後方的空間與老松國小緊緊相連


4月去時,剝皮寮老街區又搭了另一個場景,原來是大愛電視台來此取景,問導演是在拍哪部戲時,很好玩的是他說名稱尚未取好,目前是以主角名字稱呼,等明年上檔時才會取正式的名稱。





      你相信嗎?這個電影院場景我上個月拍照時還是以下這樣的情景呢!
                                                          

很可惜,等我下週再去時,連這個電影場景也正好被拆除了。


原來他們正在清理場地,準備提供給下一檔的學生建築展作為展覽區塊,同時也恢復了客家電視台即將上檔的8點檔連續劇「醬園生」場景,方便他們作為戲劇宣傳的空間。醬園生這部戲說的是一個橫跨日據到光復時期,用手工製作出美味醬油的故事,因此劇情裡會看到醬油製作的過程,目前展出有早期雜糧行、文具店和手工醬油製造廠等等。












剛好就在這一天,艋舺展館裡來了一群幼稚園學生,至少是在我值班時第一次看見這麼一群娃娃進來參觀,感覺上很有趣,因為這個展館展的是電影中黑社會老大的家,所以會看見一些兵器、牌桌賭具、酒櫃等,不知道這些小孩是怎麼看這些道具的?如果他們知道這個展館的前身是太陽製本所,一個曾裝訂過線裝書和製作過「故宮文物」刊物的裝訂廠,他們能夠想像得出來嗎?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剝皮寮志工記趣1

今年過完年後,我去了萬華剝皮寮的艋舺電影場景展館當志工,2月17日去時剛好是元宵節,那裡的街道場景正好被客家電視台改裝來拍戲。







中間空地部份則被高中的布袋戲社團布置成舞臺,準備下午的表演,可惜我另有要事在身,無暇留下來欣賞。


接下來每週再去值班時,除了有不少外來觀光客像是日本人、新加坡來的華僑或是港客慕名前來或是看過介紹進來看展外,還發現有很多新人會前來取景拍照,他們不只在街道上照相留影,


他們也會進艋舺展館擺姿勢拍照,甚至連換裝、補妝就在展館前的空地上進行,真是有趣極了。這些美好的經驗除了讓我在2、3月當志工之餘,捕捉許多好玩的鏡頭外,也讓我不得不時時睜開大眼,好好的觀看生活裡或身邊週遭美麗的事物。